8月3日消息,今天舉辦的“2022年中國光網絡研討會暨FTTH論壇”上,韋樂平表示,數字經濟轉型帶來大量新業務、新應用、新技術、新模式,對底層網絡的架構、容量、速率、性能、可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,400G時代已經開啟。
據韋樂平介紹,數據中心(DC)率先開啟向400G的過渡,2019年400G已開啟應用,2023年將成為主導。與此同時,公用電信網在網絡邊緣也開啟向400G的過渡,流量驅動方面,400G是未來5年光模塊的主要增長點,復合增長率44%;標準驅動方面,OIF的4000ZR、Open ZR+和OpenRoadm MSA的400ZR+;技術驅動方面,硅、硅光和DSP進展催生了通用光模塊—數字相干可插拔光模塊,突破尺寸、成本、功能障礙,適用多系統、多拓撲、多場景;速率驅動方面,CTC區域/長途網多個段落容量超30T,最高超110T,用單波400G WDM替代單波100G WDM可節約大量昂貴的轉發器和光纖。
談及超400G的關鍵技術oDSP的進展,韋樂平表示,目前一代的商用oDSP采用7nm、96GB波特率、64QAM調制碼型已能夠支持800G速率短距離傳輸。新一代的oDSP采用5nm、130GB波特率、QPSK調制碼型能支持400G速率1500公里的長距離傳輸。
此外,韋樂平指出,oDSP算法的三大關鍵因素是概率整形(PS)、高性能前向糾錯(CFEC,OFEC)、數字副載波調制(DSCM)。PS可望提升光信噪比大約2dB;高性能FEC通過級聯編碼和軟判決結合多次迭達譯碼,可獲取高達約12dB的凈編碼增益;DSCM不僅可以增強高波特率信號對色散和濾波的容忍度,還能增強對非線性的容忍度。在韋樂平看來,中期來看,400G達到1500公里距離,可望并可及;長期來看,800G達到1500公里距離,可望而難及。
談及800G的發展狀況和路徑,韋樂平認為分為兩個階段:第一階段,2021年底,Ciena和Infinera宣布短距離800G光模塊已經商用,采用7nm和90GB+波特率oDSP技術,由于技術制約導致的尺寸限制,目前產品依然是集成在光線路系統的線路板上的嵌入式光模塊;第二階段,相干數字可插拔光模塊,為支撐這一目標的實現,需要至少5nm和130GB+波特率oDSP的支撐,預計不遠的將來短距離系統有望。
韋樂平強調,多纖光纜是最現實長遠出路。光纜費用占系統總造價比例隨芯數增加而下降,500芯和1000芯常規G.652D光纜占總造價比例分別為1.8%和1%左右。采用G.654E光纜后,500芯和1000芯光纜占比僅分別提升至4.8%和3.5%。多纖空分復用再結合現有擴容技術最簡便、擴容大、成本低,是現實的長期擴容途徑,有望滿足20年以上需求。